BBunion 4.0
BBunion 4S
BBunion育儿
做“过得去”的妈妈,不必成为“完美妈妈”
新闻标签
过得去的妈妈
,
完美妈妈
发布日期
2019-05-30 10:18:17
阅读
1563
育儿是全天下妈妈的困惑,但有心理专家指出,要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,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妈咪,只须当一个“过得去的妈妈”就好了。事实上,在不遗余力为孩子提供完美童年的时候,我们让孩子的成长变得更加艰难。所以,某种程度上说,“不完美的童年”未必是坏事。而且,女人做自己是正职,做妻子、做母亲等都是“兼职”。所以,女人,请在育儿这件事上,放过自己!
那天跟女友聊天,她问:“我不是一个好妈妈吧?”因为在12岁女儿学习功课方面,她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。
我说,其实每个做母亲的,都是在如此的疑问中熬过来的,我也不例外。实话说,我基本没有陪孩子写过作业,但是我一直试图做孩子的好榜样,相信润物细无声的力量。
女人,请在育儿这件事上放过自己
最近看到一篇文章,如果有学霸一说,那么这位可谓是“妈霸”。作者历数了30多岁的她,为了孩子而学习的十八般武艺。比如:开始学声律启蒙,三字经、弟子规,两三个月就倒背如流;开始研究机器人编程,玩转scratch,python,C++;从孩子幼儿园开始就跟娃一起报班,学轮滑、游泳和攀岩;开始一边研究西医的治病方法,一边学起了中医推拿按摩针灸;开始苦心钻研乐器理论,百人交响乐团里哪个位置是啥乐器均能说得头头是道……
我很怀疑现实生活中这样的“妈霸”是否存在,如果真的存在,我好想对她说:“女人,请在育儿这件事上,放过自己!”
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Lori Gottlieb曾说:“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,你不必是一个完美妈妈。”
可以说,育儿是全天下妈妈的困惑,Lori Gottlieb也曾焦虑恐慌过。她说:“那年我生下儿子不久,便重返学校修读临床心理学。脑中想着孩子,手头却还要准备期末论文,在这种情况下,我很容易留意到那些论述如何做父母的研究。作为妈妈,我很想做‘对’。但什么才是‘对’呢?带着这个问题,我走进书店,立马眼花缭乱。我到底该追随哪种理论?好消息是,至少在英国著名儿科医生、儿童精神学家唐纳德?威尼康特看来,要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,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妈咪。用他的话说,只须当一个‘过得去的妈妈’就好了。”
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,做“过得去”的妈妈,你真的不必成为“完美妈妈”。因为在我的人生理论系统里,女人做自己是正职,做妻子、做母亲等都是“兼职”。
“茶杯式”孩子的背后是“全能”的父母
前段时间,“上海17岁男孩与母亲发生争执一怒跳桥身亡”的新闻牵动人心,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:如今的孩子真脆弱啊。
出版了《放下孩子》一书的洛杉矶临床心理师温迪?莫格尔说:现在“茶杯”式孩子越来越多??他们是如此脆弱,稍稍碰壁,就有可能碎掉。“父母出于好意,在其整个童年期替他们消化掉了所有的忧虑,结果他们长大后不知如何面对挫折。父母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着‘让孩子更幸福’这个目标,然而结局可能适得其反。”
的确,如果孩子从小不曾体验失望、痛苦等感觉,就无法发展出“心理上的免疫力”,这就像身体免疫系统发育的过程。哈佛大学讲师、儿童心理学家丹?肯德隆说:“你得让孩子接触病原体,不然身体不知如何应对进攻。孩子也需要接触挫折、失败和挣扎。我认识这样的父母:一旦孩子没有入选棒球球队或者在全校演出里获得角色,他们就给学校老师打电话抱怨。还有一个孩子,说他不喜欢跟他一起乘车上学的另外一个孩子,而父母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容忍他人,却干脆亲自开车送孩子上学。这些孩子直到青春期都没有体验过任何困苦。所谓文明,就是学会适应不够完美的情况,但父母常常遇到不快即刻出手,为孩子铺平道路。”
所以说,“茶杯式”孩子的背后,往往站着两种父母:一是上述“全能式”父母,什么都管、一切都包办;另外就是感情上依赖孩子的父母。
现在,我们大多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,于是父母从孩子身上索求的也更多??更多陪伴、更多成就、更多幸福,在此过程中,无私(让孩子幸福)与自私(让我们自己高兴)界限越来越模糊。很多父母依赖孩子来填补自己生活中的感情空洞,把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混淆了,并认为这是最佳育儿之道。与其说孩子依赖父母,不如说是父母“舍不得”孩子离开,即问题往往不在于孩子拒绝分离和个体化,而在于父母阻挠他们这样做。
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父母们最应该学会的是放手,让孩子去选择,去体验正常的焦虑、痛苦,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。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更加独立,就应该每天为他们将来的离开渐渐做好准备。
“自私”的妈妈,往往养出“独立”的孩子
周末去表弟家,与他的两个女儿玩。回来后我跟先生说:“咱儿子小时候,我没觉得很累啊,为什么我这两天觉得带孩子真累死人啊!”
先生不动声色地说:“他们管得太细,你不放手孩子,孩子就反过来粘着你,这下两方相互拖累,都不轻松!”我琢磨着他的话,觉得很有道理。
印象中我不但没“陪”过儿子做作业,连玩也奉陪不多。从3岁开始他就自己去小区找小朋友玩,回到家也是自己玩。现在回忆起来,唯一算“陪”的事情,是每天晚上给他读童话,其实最受益的依然是我。经常读着读着我渐入佳境,而孩子睡着了。
那些年我补上了童话这一课,因为我们小时候哪有童话书看啊。安徒生童话,格林童话以及郑渊洁成套的童话书,我都是在给儿子朗读的过程中“阅尽千帆”而倍感幸福。
有人说:“自私”的妈妈,往往养出“独立”的孩子。至少以我目前的状况来看,是对的。儿子不是很优秀,但是非常独立、有主见。
也许我们做父母的,太想给孩子更多的爱和更美好的未来,于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往往做得太多,管得太细,放手太少,这有可能造成孩子长大之后,患上选择困难症,无法独立自主地生活,更无法面对人生的挫折。
“不完美的童年”未必是坏事,“完美的童年”或许让成长更加艰难
Lori Gottlieb讲到她的一个病人丽齐,她有一对“棒极了”的父母,极佳的教育,美好的童年。可是20多岁的丽齐却总是犹疑不定、怕犯错误、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……“而类似的病人越来越多。后来我的沙发上坐满了二三十岁的成年人,自述患上忧郁和焦虑,很难选择或专注于某个令人满足的职业走向,不能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,有种空虚感或缺乏目标感??但他们的爹妈无可指摘。”
难道完美的童年,会剥夺了孩子成年后的幸福感?Lori Gottlieb说:“和许多父母一样,我一直以为给孩子多种选择可以培养他们的力量感,让他们觉得自己更有控制力。结果却是,太多选择可能会使人更加沮丧,更加失去控制。事实上,在不遗余力为孩子提供完美童年的时候,我们让孩子的成长变得更加艰难。”
心理研究表明,能预示一个人将来是否能充实生活和成功的是:坚定性、适应性和接受现实检验的能力,具备了这些品性,才能快乐顺利地过日子。但是现在,很多孩子没有机会学习这些品性。那些充满爱意的父母每天给孩子很多选择,结果却出乎意料。
较少的选择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。研究显示,专注于某项工作会给人带来更大满足感,而那些总是面对很多选择的人常常落在后面。
所以,某种程度上说,“不完美的童年”未必是坏事。这个世界上,根本没有完美的育儿大法,也没有完美的父母,大家都是边走边学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,人的一生,只能尽力做更好的自己,其他的都是“盛夏的果实”。
所有的结果,或许都与童年有关。(来源:中国妇女报)
文/BBunion编辑部
做“过得去”的妈妈,不必成为“完美妈妈”
家有出生缺陷患儿可获医疗救助
父母要牢记:这四个地方不要孩子单独待,一切以孩子安全为重
沙溢谈育儿经:爸爸太严厉不太好
开学还说《小欢喜》,剧中“爸妈”的话你应该听听
BBunion|荣获全球化智库(CCG)授牌“留学生实习研究基地”
孕期贫血,食补代替不了药
孕期止痛,三步选药
艺术教育:用孩子的眼光影响世界
四个睡眠倒退期咋处理
“全国少儿托管服务实验工程”在京启动
家庭教育中家长宜多用正向表达
首页
|
品牌中心
|
课程中心
|
BBunion资讯
|
加盟BBunion
|
联系我们
|
网站地图
|
专题页
|
手机版
热门标签:
早教加盟中心
|
早教加盟
|
早教中心排名
|
早教加盟网
|
早教中心
|
早期教育
|
早教
|
早教投资
|
早教机构
|
BBunion早教
|
BBunion国际早教
|
BBunion
|
早教加盟
|
地址: 厦门市海沧区海沧大道893号泰地海西中心B座17层 备案号:
闽ICP备14009374号-2
Copyright ©福建省港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 电话: 400-0078-777 0592-5980277
0
请您留言
感谢您的关注,当前客服人员不在线,请填写一下您的信息,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。
提交
感谢留言
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
关闭